“十二五”以來,水運業大事不斷:海運強國上升為國家戰略,海運業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穩步擴大開放新階段;《航道法》出臺,使我國13萬公里航道的建設、養護和保護得到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竣工驗收,5萬噸級船舶可暢行長江干線太倉至南通段;長江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珠江—西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相繼實施,水運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作用凸顯……
這五年,交通運輸行業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進。水運行業圍繞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以加快建設、簡政放權為主要抓手,進一步推動水運業轉型升級、促進水運市場提質增效,不斷用深化改革的紅利,激發水運市場活力與發展動力。
重大建設,穩增長的壓艙石
“十二五”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對經濟下行壓力,航道、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了穩增長的關鍵作用。
——2011年,《國務院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印發,提出加快建成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現代化內河水運體系,內河航道建設迎來新一輪熱潮,內河水運發展釋放黃金活力。
長江黃金水道建設高唱水調歌頭。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于2012年8月開工,日前正式竣工驗收;二期工程于今年6月正式開工建設。荊江航道整治工程于2013年9月開工,逐步打通長江中游“瓶頸”;引江濟漢工程于2014年9月正式通航,建成我國現代最大的運河。水富至宜賓段三級航道建設工程獲批,三級航道向上游延伸。航道通暢,葛洲壩船閘及三峽船閘年貨物通過量相繼創歷史新高。
西江建設遙相呼應。經歷了38年等待后,紅水河于2014年5月全線復航,流域內豐富的礦產資源可沿紅水河下行到廣州,再中轉到沿海港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江海聯運”。
錢塘江中上游航道復興最關鍵的節點工程——富春江船閘擴建改造工程于2011年啟動,明年試通航。艱難曲折的內河樞紐水資源綜合開發取得突破。
——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我國在海運大國邁向海運強國的征途中大步前進。作為重要基礎設施,我國港口專業化、大型化、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現代港口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
去年年底,上海洋山深水港區四期工程項目開工建設,建成后上海港集裝箱年吞吐能力將突破4000萬標箱,相當于全球港口集裝箱年吞吐量的二十分之一。
沿海港口干散貨作業也跨入“大船時代”。今年7月2日,交通運輸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出通知,明確我國港口接靠40萬噸礦石船相關政策。全國4個港口的7個泊位在依法履行基本建設程序、滿足技術規范要求后,可接靠40萬噸礦石船。
一系列重大工程緊緊圍繞國家戰略,水運發展成績喜人。截至2014年年末,全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2.63萬公里,其中等級航道6.54萬公里;全國港口(含內河、沿海港口)擁有生產用碼頭泊位31705個,擁有萬噸級及以上泊位2110個。2014年,全國完成水路貨運量59.83億噸、貨物周轉量92774.56億噸公里;全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24.52億噸、集裝箱吞吐量2.02億標箱。
簡政放權,發展輕裝上陣
“十二五”以來,水運行業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積極清理、調整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不斷推進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法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逗降婪ā酚?014年12月獲高票通過,填補了長期以來航道資源利用無法可依的空白,對于促進航道科學發展、安全發展,保障航道暢通和航行安全具有歷史性意義。
簡政放權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自2014年起,水運和海事領域建立管理權力清單制度,涉及公開40項審批事項、審批流程;取消、下放19項水運和海事行政審批事項,明確相應后續監管措施;創新14項服務事項;修訂、廢止17件規章和21件規范性文件。
上有頂層設計推動,下有基層積極探索。舟山海事局政務中心簡化流程,推行無紙化辦公,三四十頁材料壓縮為一張身份證即可辦理;開辟綠色通道,為時間緊迫的船員提供加急辦理服務。隨著行政審批效率的逐年提升,行政相對人無需舟車勞頓,可充分享受到改革帶來的高效與便利。
政策洼地效應凸顯,改革釋放紅利?!笆濉币詠?,交通運輸部切實深化經營性收費市場化改革。自今年1月1日起,開放港口競爭性服務收費,把內外貿集裝箱、散雜貨裝卸作業費等勞務性收費綜合起來,計入港口作業包干費,實行市場調節;港口船舶使費實行政府指導價和上限管理,并減半征收港口設施保安費,預計每年可減輕企業負擔10億元。自今年10月1日起,船舶港務費等7項中央級設立的水運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取消,預計每年將減輕企業負擔近55億元。
對于船東而言,行政事業性收費取消減輕了負擔。江蘇蘇州蘇吳航運有限責任公司旗下大小船舶有36艘,營運總噸累計萬余噸。減負以后,公司營運效益提升了5.6%。
轉型升級,激發市場活力
面對結構性矛盾,“十二五”以來,水運行業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線,做好“加”“減”法,加大“調”的力度,加快“轉”的步伐,激發市場活力與發展動力。
“減”,淘汰落后產能,調整存量。近年來,水運業持續推進海運船隊結構調整,加大力度推進老舊運輸船舶和單殼油輪提前報廢更新,促進船舶大型化、專業化、年輕化。2015年上半年,129艘、385.03萬載重噸干散貨船,13艘、2.87萬標箱集裝箱船提前退出市場。截至去年年底,國內沿海萬噸級以上干散貨船平均船齡為7.2年,比2010年下降2.1年;集裝箱船平均船齡為9.96年,船齡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加”意味著優化增量,培育新興產業。近年來,郵輪旅游已成為新型消費方式,我國成為亞洲地區最大的郵輪市場?!笆濉鼻八哪?,沿海港口到港郵輪艘次、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3%和40%。面對迅速擴張的發展規模,交通運輸部提出積極培育郵輪市場,確定在天津、上海、福建、海南四省市開展郵輪運輸制度創新試點示范工作。上海港、天津港、三亞港和廈門港已建成10個郵輪泊位,設計年通過能力420萬人次。
“調”,整合現有資源,合理確定定位,“一盤棋”協調發展?!笆濉币詠?,港航企業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攥指成拳。寧波舟山港集團今年9月成立,從根本上解決寧波、舟山相關港區重復建設和同質競爭等問題,不斷放大“1+1大于2”的整合效應;中遠集團、中海集團實施重組,圍繞集裝箱運輸、船舶租賃、油運業務、散運業務、金融業務等板塊開展合作;中外運長航集團正在籌劃戰略重組。
“轉”,乘風“互聯網+”加速轉型升級,積極培育航運金融、航運電商服務等新業態,打造現代港口服務體系和現代航運服務業體系。2014年8月,天津港集團公司與河北港口集團合作組建渤海津冀港口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積極發展現代物流、物流金融、航運金融、航運保險等綜合服務型項目,逐步發展成為跨地區、跨行業的大型現代港口企業。
“十二五”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水運行業面對經濟下行巨大壓力,用改革破解難題,用轉型激發活力?!笆濉笔侨娼ǔ尚】瞪鐣臎Q勝階段,水運行業將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乘風破浪,揚帆遠航。(來源:交通運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