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環境衛生“以克論凈”,凡是聽到這一說法的人,無一不表現出驚訝與懷疑,記者也不例外。然而,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在去年10月召開的全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經驗交流會上對外宣布:市區環境衛生達到了“兩個5”標準,即城市道路浮塵每平方米不高于5克、地表垃圾停留時間不超過5分鐘。從數據看,這個地處騰格里沙漠邊緣的城市,不僅做到了“以克論凈”,而且做得很好。那么,實際情況果真如此嗎?記者1月中旬前往這個西部小城市實地調查,一探究竟。
到達中衛已是下午兩點多,雖已是三九隆冬,但午后的陽光還是讓人感到了絲絲暖意。出了高速公路,進入中衛市新城區,記者看到,道路筆直寬闊,往來的行人、車輛并不多,路面干凈,用一塵不染來形容一點不為過。道路兩旁的綠化帶樹木林立,精心修葺的灌木高低錯落,很難讓人想到這是一個臨近沙漠的西部小城市。
改善環境,發展旅游,“以克論凈”應運而生
見到中衛市城市管理局黨組書記、副局長趙吉文,記者首先拋出了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城市環境衛生為何要“以克論凈”?這樣做符合實際嗎?趙吉文答道:“中衛提出‘以克論凈’以來,外界質疑的聲音始終未斷。兩年多的實踐證明,我們做到了,‘以克論凈’不是噱頭!”
作為著名的旅游城市,中衛市擁有獨特的旅游資源。國家5A級旅游景區沙坡頭、以丹霞地貌著稱的寺口子旅游區等,每年吸引200多萬游客觀光游覽。近年來,中衛市委、市政府將旅游優先發展置于城市發展四大戰略之首,力爭將中衛打造為休閑、宜居的生態文明城市。
“要讓游客愿意來,來了玩兒得好,走了還想來。除了要有美景,良好的城市面貌也是重要因素,而環境衛生是城市面貌最好的名片。因此,中衛市政府把加強環境衛生工作作為發展旅游業的基礎工作來抓。”趙吉文告訴記者,“環衛工作一直以來都是粗放式管理,環衛工人干得好壞,單憑眼睛看,很難衡量。要提高環衛工作水平,必須走精細化管理之路,這就需要有一個抓手,找到可以評價工作質量的量化指標和方法?!?
中衛市因地處沙漠邊緣,風沙較大,施工渣土車拖泥帶水上路污染路面現象時有發生,市區道路不及時清掃就會塵土飛揚,加上市民環境衛生意識淡薄,亂扔垃圾等行為普遍存在。趙吉文說:“為有效解決這些影響城市環境衛生的突出問題,中衛市大膽提出‘以克論凈·深度清潔’的城市環衛工作新機制,用天平稱量道路浮塵的重量,用秒表計算地表垃圾停留時間,指標可量化,方法好操作。”
建章立制,明確責任,深度清潔不留縫隙
2012年10月,中衛市政府出臺城鄉環境衛生深度清潔管理辦法,全面推行環衛工作精細化管理。隨后,又相繼出臺了城市道路車輛運輸防滲、防撒、防漏監管規定、城市管理崗位達標標準與處罰機制等文件,為做好城市環境衛生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證。
長期以來,中衛市環衛設施落后,主要依靠人工清掃,勞動強度大、效率低,作業效果不佳。趙吉文介紹:“中衛市2004年建市,到2012年市區內的道路改擴建、棚戶區改造等大規模城市建設已基本完成,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為機械化清掃奠定了基礎?!?012年10月開始,中衛市政府先后投入2200余萬元,購置了29輛大型洗掃車、干掃車、人行道洗掃車等,變過去單一的人工清掃為機械清掃與人工保潔相結合的工作模式,道路清掃全部由機械完成,人工只負責撿拾地表垃圾。新的工作模式大大降低了環衛工人的勞動強度,也使環衛工人數量由578人減少到378人,實現了減員增效。
中衛市區環境衛生保潔面積約650萬平方米,相當于14個天安門廣場的大小。為達到機械清掃與人工保潔無縫銜接、深度清潔的目標,市區劃分了159個道路人工保潔責任點和26個廣場公園人工保潔責任區。機械車輛負責清掃道路,每天16小時分兩班作業,以路面1平方米的浮塵克數作為量化考核指標。每個保潔責任點由兩名撿拾保潔員全天16小時輪班作業,以地表垃圾停留時間作為量化考核指標。趙吉文說:“我們為所有保潔車輛安裝了GPS定位儀和對講機,在監控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洗掃車輛的行車路線、加水、排污等工作情況。撿拾保潔員也都配有手機,一旦發現施工渣土車遺撒情況,可立即報告。相關人員及時通報城管人員追查清掃?!?
“標準有了,制度有了,將其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是‘以克論凈’成功的關鍵?!壁w吉文介紹,我們建立了嚴格的監管考核機制,成立了1個考核組、4個監管組,每天安排9名監管檢測員、4名考核員嚴格按照標準進行檢測與考核,并依規對不達標區域的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罰,做到層層監督、層層考核,層層抓落實。
現場實測,反復論證,“兩個5”標準不苛刻
如何檢測1平方米的浮塵到底有多少?在中衛市平安大道上,監管檢測員高婷從車里取出天平和一個邊長1米的正方形木框,向記者展示檢測過程。她將木框隨機鋪在路面上,用刷子在這個面積1平方米的區域里將浮塵刷進簸箕,再將塵土倒進天平托盤,天平顯示重量為0.8克。這個結果遠遠低于中衛規定的“5克”標準,檢測合格。像這樣的檢測,每天要隨機選取84個點進行。
考核標準歷經3次調整,目前沿用的是“兩個5”標準,即“城市道路浮塵每平方米不高于5克,地表垃圾停留時間不超過5分鐘”?!?克”用于考核機械清掃的工作質量,“5分鐘”則用來考核撿拾保潔員的工作質量。
這樣的標準是如何測算出來的?環衛工人能做到嗎?趙吉文告訴記者,“以克論凈”是一種創新大膽的提法,設多少克考核標準才算合理,并無依據可循。為此,市領導多次帶領環衛管理人員上街試掃、撿拾垃圾,經過反復實測、論證,最終于2012年10月確立了“25克、8分鐘”的標準。由于執行效果較好,這一標準于2013年1月被提高到了“15克、8分鐘”,同年6月被提高到了“5克、5分鐘”。
萬事開頭難!趙吉文坦言:“剛剛推出這一標準時,社會上不理解,認為做法過了。我們的工作也遇到一些阻力,主要還是認識上的問題。畢竟要改變原有的工作習慣和方法,從環衛工人到管理人員都需要有一個思想轉變和適應的過程。實踐證明,環衛工人正常工作,達標并不難,隨著環境的日益改善以及市民素質的逐步提高,工作量還會越來越小?!?
環衛工人馬冬親負責的責任點位于市中心最繁華地區——鼓樓北大街,這里商場、飯店集中,行人多、車輛多,也是容易產生地表垃圾的區域。記者在一家商場門前看到,她一手握著笤帚、一手拿著簸箕,飛快地清掃著路面,但簸箕中的垃圾并不多,一個煙頭和少量塵土。在問及是否了解“以克論凈”、工作能否達標時,她笑著說:“知道!知道!干保潔10年了,現在的條件好多了,簡單掃掃、撿撿垃圾,還有電動車,輕松多了!環境越來越好,亂扔垃圾的也少了,用心干還是能達到?!?
提高待遇,人性化管理,環衛工人有干勁兒
41歲的馬冬親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每天工作8小時,早上6點上班,4個小時輪班,中間可以回家做飯、干家務。她告訴記者:“辛苦是辛苦,但這份工作待遇好,每月拿到手的工資有2000元,干得好還有獎勵?!闭f起環衛工人的待遇,她臉上始終洋溢著滿足的笑容,“比起以前在家自己干好多了,單位發的工作服冬天兩套、夏天兩套,羽絨服、棉鞋、單鞋、帽子什么都有,好著嘞!”
為了激發環衛工人的工作熱情,中衛市政府舍得投入,不僅為其建立了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5項保險,還大幅提升了工資待遇。“以前環衛工人工資每月到手不到1000元,現在加上保險可以達到3000元,每月還發120元早餐補貼,和當地星級賓館服務員的工資相當。這樣的工資水平在全國來講也算是高的。”趙吉文說,“我們每年面向社會招聘環衛工人,競聘上崗,每月評選優秀,獎勵100元;每年評選先進,獎勵500元~800元。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勵著環衛工人愛崗敬業,變被動工作為主動工作,切實提高了環衛工作質量?!?
環衛工人每天忙碌在中衛市的大街小巷,亮綠色的身影已經成了這座城市靚麗的風景。中衛市為環衛工人統一定制了工作服,夏季工作服是淺灰色上衣、白色褲子、亮綠色馬甲,冬季是淺灰色上衣、褲子和亮綠色羽絨服。中衛市城市管理局城市公用事業管理所副所長萬玲解釋說:“服裝鞋帽都是質量過硬的名牌產品,之所以選擇亮綠色作為標志色,主要是安全考慮,顏色醒目,易于辨認。選擇淺色服裝,是為了改變環衛工人形象。我們要求環衛工人每天保持服裝清潔。自己的衣服不干凈,大家對你的工作也就沒信心!”
中衛市還注重人文關懷,建設了“環衛職工之家”,為環衛職工工作之余提供一個學習、休閑、娛樂的場所;在春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市領導親自慰問環衛工人,送上組織的關懷和溫暖。待遇的提高,社會的認可,也使得這個崗位漸漸有了吸引力,不僅隊伍穩定了,還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加入。目前,中衛市環衛工人的平均年齡為42.2歲,年齡最大的56歲、最年輕的只有24歲??梢哉f,這是全國最年輕的一支環衛工人隊伍。
全民參與,多方協作,“以克論凈”成現實
市民李女士是寧夏中寧人,嫁到中衛20多年了,經營著一家小超市。談起中衛這兩年的變化,說的最多的就是“空氣好、環境好”。當問及是否了解“以克論凈”時,她表示:“市政府發了好多次倡議書,大家都知道。環衛工人天天在街上撿拾垃圾、打掃衛生,很辛苦!報紙、電視天天都在宣傳愛護環境、講衛生,城市越來越干凈!”
2013年4月,中衛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現場與公安、交通、教育、旅游等部門負責人簽訂環境衛生保護責任書,明確各部門責任,形成了多部門協作維護城市環境的機制。在發布會上,市政府還以378名環衛工人的名義向全市發放近50萬份倡議書,并在入市公路口設置發放點向外來車輛發放,號召大家愛護城市環境、尊重環衛工人勞動、自覺維護城市衛生。此后,市政府又先后3次發放近50萬份倡議書,營造了全社會齊抓共管、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據中衛市城市管理局城市公用事業管理所黨支部書記倪德新介紹,“以克論凈”工作啟動以來,中衛市從源頭抓起,從教育市民抓起,加大了宣傳力度。每天安排人員上街宣傳,現場對不文明行為進行教育勸導;在出租車電子顯示屏上反復播放“愛護城市環境衛生,做文明人;尊重環衛工人勞動,不亂扔垃圾”的字幕……在加強宣傳教育的同時,中衛市還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
在中衛市人民商場門前,三四個市民正在一個廣告牌前駐足觀看,走近才發現,這是一個“中衛市民不文明行為曝光臺”,上面貼了兩排10幅照片,有隨地吐痰的、有扔煙頭的。倪德新告訴記者:“全市15家大商場門前都設置了這樣的曝光臺,剛開始貼滿了照片,現在越來越少了。中衛市的報紙、電視每天也會曝光記者在街頭抓拍到的不文明行為?!背酥?,還設立了12319環境衛生監督舉報熱線,24小時專人接線,及時處理舉報信息?!靶问蕉鄻拥男麄鹘逃顒?,使市民素質不斷提升。如今,70%的市民不再亂扔垃圾,大街上的垃圾越來越少,市民撿拾垃圾的行為越來越多,市區環境衛生質量有了極大提高。”
中衛“以克論凈”吸引了不少城市學習取經,在趙吉文看來,這是一項系統的、全方位的工作,需要領導的高度重視,需要政府的持續投入,更需要大家的長期堅持?!拔磥恚覀冞€要在制度和細節上進一步完善,讓工作更加細致,讓城市更加清潔!”
記者觀察
對癥下藥解難題
硒砂瓜甘甜味美,這兩年在北京賣得很火。記者乘車從銀川到中衛,走過的高速公路正好經過一片硒砂瓜產區。據說,過去每逢硒砂瓜上市,就會有瓜農到高速公路上賣瓜,屢禁不止。前年夏天,當地政府特意在高速公路兩側建起服務區,搭起交易大棚,方便農民賣瓜,高速公路上賣瓜的現象基本消失了。
事實上,瓜農和買瓜人都不愿意冒險在高速公路上交易,但又有需求,禁止買賣行不通。于是,當地政府轉變思路,變堵為疏,建起交易市場,滿足大家需求,難題迎刃而解。善于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好問題,是抓好城市管理工作的根本。在這一點上,中衛“以克論凈”與上面的小故事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環境衛生是城市面貌最好的名片,對于中衛這座以旅游產業發展為重的城市來說,抓好環境衛生工作不僅關系著市民的居住環境,也關系著當地經濟的發展。為此,中衛市委、市政府下決心從提升環衛工作質量入手,徹底改變城市環境臟亂差狀況。
影響環衛工作質量的“短板”在哪里?中衛城市管理者分析認為,環衛工作一直是粗放式管理,干得好壞很難衡量,必須找到評價質量的量化指標和方法。經過現場實測、反復論證,他們結合當地實際,大膽創新提出“以克論凈”,走上了環衛工作精細化管理之路。轉變環衛工作模式,強化監管考核;提高環衛工人待遇,推行人性化管理;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市民素質……一系列措施使城市環境衛生有了極大改善,“中衛經驗”在業內樹立了標桿。
為賣瓜找出路也好,治理環境衛生也罷,城市管理工作雖然涉及面廣、難題多,但只要細心找準問題的癥結,廣開思路,用心尋找“良方”,大膽施策,破解難題其實并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