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縣委書記 鮑峰庭
2012年6月28日,一個贛南大地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出臺。三年來,石城人民積極搶抓機遇,感恩奮進,砥礪前行,以建設旅游強縣為主抓手,著力打造“精致縣城、秀美鄉村、特色景區、產業集群”,盡情書寫振興發展的壯美篇章。
《若干意見》出臺實施,帶來大批項目落戶石城。石城縣抓住這一“引擎”,全方位編制規劃,大力氣實施推進,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縣城來說,突出生態涵養、產業集聚、商貿物流、文化休閑、居家生活等需要,累計實施市民公園、琴江公園、濕地公園、體育中心、文化藝術中心、特色文化展覽館、振興大道、贛江源大道等城建項目96個,竣工68個,累計完成投資68.8億元,形成以游客集散中心項目群為支撐的城南新區,以電商產業園為支撐的城北新區,以石城中學新校區、城市公交汽車站為支撐的城西新區三大片區,城區實現南延、北擴、西聯。
三年來,大批惠民政策如同陽光雨露,讓石城人民時刻感受著黨中央、國務院無微不至的關懷。三年中,通過實施精準扶貧,4.7萬戶貧困人口擺脫貧窮,走上致富路;通過高標準推進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30662戶農民搬出危房、住上新居,60個特色新村拔地而起,成為農民新生活的樂園、農村靚麗的風景;通過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6萬余農民告別肩扛、手提,喝上了夢寐以求的自來水;通過改善農村交通條件,408公里的農村公路順利建成,24座危橋得到改造;通過實施農村電力工程,150公里低壓線路全面改造,13257戶低電壓用戶不再有停電帶來的煩惱;通過繁榮社會事業,48個中小學校建項目、5所鄉鎮衛生院相繼竣工;通過強化社會保障,推進“救急難”工作,各項提標提補政策有效落實,群眾生活更加幸福。
依托“巖、蓮、泉、源”等資源,著力打造特色景區。先后實施通天寨、客家旅游文化街、九寨溫泉、愛蓮山莊、贛江源漂流、東華山山地溫泉小鎮、通天寨游客集散中心、閩粵通衢景區、金華山(八卦腦)景區等旅游項目。同時,做好整合文章,構建以丹霞地貌和溫泉養生為重點的通天寨休閑旅游度假區、以生態養生和漂流體驗為特色的贛江源生態游示范區、以休閑觀光與溫泉度假為核心的八卦腦浪漫度假區等十大旅游片區。
按照“項目支撐、龍頭帶動、關聯融合”思路,做大做強旅游業。石城縣著力發展以新型經營體系為主的生態農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面積突破2000畝,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88家;發展以清潔能源、電子商務、食品加工、現代輕紡和新型機械制造為主的低碳工業,引進中航國際、華潤集團、大唐國際、中鐵九局、中電投5大央企進駐石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32戶;發展以商業飲食、物流倉儲、信息服務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形成“以旅游業為引領,生態農業、低碳工業、現代服務業齊振興”的產業格局,僅旅游業和工業兩項,2014年,全縣接待游客就達171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5.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26.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4.8億元,同比增長14.5%。
三年的實踐證明,《若干意見》的出臺實施,對于贛州,對于歷史與未來,都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如今,立足新起點,我們更覺使命在身、重任在肩,更將孜孜不倦,無敢逸豫,堅定不移推進旅游強縣建設,努力在振興發展新跨越中展現新作為、勇創新業績。
摘自:新華網http://www.jx.xinhuanet.com/news/ganzhou/2015-07/14/c_11159216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