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經濟開始再平衡進程以來,外界投資者密切跟蹤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進程,對產能壓縮、債務問題解決、匯率市場化發展等問題高度關注。就當前各方關注的熱點議題,《經濟日報》記者專訪了匯豐銀行經濟研究亞太區聯席主管范力民。
談及中國經濟轉型進程,范力民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結構正處于再平衡過程中。當前我們已經看到了服務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超過了50%,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數據。同時,消費對GDP的貢獻比例也達到了歷史高位。這些都表明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預期中的積極轉變。
有西方投資者認為,中國應該進一步加快產能壓縮和結構調整。范力民強調,這一觀點是不公平、不客觀的。體量如此巨大的經濟體轉型,這一進程是經濟史上未曾有過的。中國政府對于中國國內在轉型期的社會和勞動力市場壓力有著清晰的判斷,并對結構調整的困難做了充分準備。未來這一漸進的轉型過程將在中長期內實現中國經濟結構再平衡。這一穩健和漸進的轉型模式不僅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穩定,同時能夠有效避免中國經濟波動的外溢效應。如果展望未來5年至10年的發展前景,我毫不懷疑中國經濟驅動力未來將主要來自消費和服務業。
范力民認為,當前外部投資者高度關注中國國內產能壓縮問題。然而,外國投資者和政府需要更加注意到中國市場的多樣性和長期發展趨勢。范力民強調,中國政府已經采取了多層面政策,努力推動產能壓縮進程。然而,這一進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考慮到中國剩余產能在中國國內的不均衡分布,中國政府以漸進模式壓縮產能是最為穩妥的操作模式。
范力民認為,中國總體債務問題是可控的。中國國內債務分布不均衡態勢明顯。債務主要集中在公司部門而非私人部門,這從本質上有別于金融危機期間美歐債務問題。2008年危機期間,美歐私人部門杠桿率過高,違約造成的債務處理難度極大。與此同時,中國公司部門債務集中在公共企業部門。對于高度集中的公共企業債務問題,中國政府有著強大的控制力。這一控制力不僅體現在對企業發展績效的影響上,同時體現在對債務風險的控制上。因此,未來中國公共部門的債務問題不會引發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談及中國匯率的市場化,范力民表示,在過去8周至10周內,人民幣匯率相對于美元從6.5波動下滑至6.6附近,同時中國外儲變化幅度不大,市場更是平靜應對這一變化。5月份以來的市場變化表明,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改革一定程度上贏得了市場的認可,市場對于人民幣基于一攬子貨幣(CEFTS)的定價機制更有信心。這也反映了中國政府穩定人民幣匯率預期的能力進一步加強。
與此同時,范力民強調,中國政府無需通過人民幣貶值來提高競爭力。范力民列舉數據表示,相比2010年,中國人民幣的實際匯率上升了30%,同時中國在全球出口市場中的份額也進一步上升。這表明中國出口企業并未喪失競爭力。2015年出口數據反映更多的是全球市場低迷而非中國競爭力下降。因此,認為中國人民幣匯率波動下滑是“有意貶值”以促進出口的說法毫無根據。
在中國資本市場開放方面,范力民表示,當前中國政府積極推動資本市場開放,外國投資者進入中國在岸市場的渠道和規模都以驚人的速度擴張。談及對未來改革的期待,范力民表示,當前外部投資者期待中國政府未來能夠進一步提升投資渠道的靈活度和市場友好程度。當前,中國監管層不斷加大對投資者的市場教育和推廣工作。未來隨著類似工作的更多開展,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熱情和對于中國監管層的信任程度將進一步提升,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紅利也將更多惠及全球投資者。(選自國資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