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通過加強和完善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黨的建設,使其達到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未來發展戰略需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要堅持“有利于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三大方針。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為什么要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以及如何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等一系列事關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具有很強的戰略性、思想性、針對性。
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必須糾正各種錯誤觀點
目前,圍繞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有不少片面認知,并在各種因素交織情況下演化成一些錯誤認識,對堅持和維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產生嚴重負面作用,必須予以批判和抵制。這些錯誤觀點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不可調和論。這種觀點認為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與企業自主決策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將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視為專權獨斷,天然沒有民主性可言,事實上,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有利于民主集中制的貫徹落實,任何性質的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都是在民主和集中之間的權衡,自主決策亦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權力集中。從根本上來看,加強黨的領導是保證國有企業決策透明、公開的必要之舉。
第二種是腐敗低效論。這種觀點以在市場化浪潮之下因對國有企業權力監管不足而產生的腐敗為依據,認為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必然會進一步導致權力尋租的產生,從而出現腐??;另外,這種錯誤認識將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等同于國有企業的壟斷性,并以西方經濟學的市場結構理論為評判標準,認為壟斷必然低效率。該錯誤觀點將事物的現象等同于事物的本質,用主觀反映論代替客觀規律,當然不可能準確把握事物的發展。
第三種是利潤侵占論。這種觀點認為國有企業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其創造的利潤應該為全民所分享,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必然會導致利潤更加集中上繳,廣大勞動人民利益受損。這種錯誤認識認為應該將國有企業的利潤直接以分紅并在每期支付給全體人民,是典型的機械認識論。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有利于國有企業利潤分配實現形式的探索和實施,比如既有初次分配,也包括二次分配;既有直接收入,也有間接補償等。
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完全具有合法性
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它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強調人民的主體性,即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從根本目標來看,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是一致的。而國有企業又是我國公有制經濟最主要的實現形式,這就決定了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也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國有企業的多重屬性決定了必須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從經濟屬性上來看,作為微觀經濟主體,國有企業要以實現利潤為重要任務,因此在企業生產和經營上要保持相對獨立的決策權,但是,市場固有的盲目性、自發性和滯后性的缺陷也會影響企業追求市場利潤的目的,國有企業亦不例外,而通過強化黨的領導和指導作用則有助于彌補微觀決策的失靈。而且,作為宏觀調控載體,國有企業是國家經濟主權安全的重大保障,反映了公有制經濟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作用,只有不斷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才能實現國有企業與社會主義制度內在邏輯的自洽。除了經濟屬性外,國有企業還同時兼具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屬性。在政治屬性上,加強黨的領導,有利于把控國有企業發展的政治方向,從而在經濟結構上保證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此外,還能夠保證以國有企業為重要組成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整合社會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在社會屬性上,國有企業擔負的社會責任十分重大,包括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企業員工的權利保護和價值實現、社會反饋和貢獻等。在文化屬性上,國有企業不僅能有效產生和宣揚積極向上的企業內部文化,還可以在整個社會上弘揚正氣、發揮正能量作用,從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文化自信。
黨的執政規律和自身建設規律要求必須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黨的執政和自身建設依賴于經濟發展的效果,黨的執政能力和自身建設效果如何,關鍵是看民心向背。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符合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和為了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政黨,在當前的歷史階段,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正是為了最大程度的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這就必然要求在充分發揮市場活力的同時,讓市場的價值規律在合宜的空間內發揮作用,這就需要讓國有企業在涉及國家經濟安全和國家經濟命脈的領域具有絕對的主導作用。《共產主義原理》指出,共產黨人取得政權后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廢除,“只能逐步改造現今社會,只有創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產資料之后,才能廢除私有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4頁)在新的社會制度中,“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計劃、在社會全體成員的參加下來經營”,(《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2頁)因此,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性質也決定了需要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決定了必須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這是我國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的基本價值取向,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要求。生產資料所有制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具有決定性作用。作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重要實現形式的國有企業,其收益歸全民所有,在初次分配中能夠較好地貫徹按勞分配制度,在二次分配中能夠增加轉移支付,從而成為有效遏制社會兩極分化的重要力量,保證了其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具有天然的優勢。這種優勢要真正落實到實踐中,必須有黨的堅強領導作保證,否則國有企業有利于社會公正的內在屬性便會難以實現,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關鍵要演好“二重協奏曲”
如何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關鍵要在具體實踐上演好“二重協奏曲”,一是要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二是要在國有企業內落實全面從嚴治黨。
1.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這表明既要建設好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同時又要全面提升國有企業經濟質量。
一是關于建設好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必須要弄清楚兩個重大問題,即黨的領導為什么能與現代企業制度相融,以及黨組織為什么能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中去。針對第一個問題,在1999年9月22日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就曾強調,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是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根本保證,必須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我國國情的國有企業領導體制與組織管理制度,加強企業領導班子建設,發揮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可以說,從中央對國有企業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初始,就強調要注重黨的領導而不是不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已經融入到了國有企業制度的各方面;也正是在黨的領導和推動下,我國才建立了能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以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主要特征的國有企業,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正是把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同運用市場機制結合起來了,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任務才能夠穩步推進。
針對第二個問題,需要了解公司治理結構的基本形式和功能?,F代企業制度的公司治理結構一般是以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為根本特征,主要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層為主要構成代表。在我國,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黨管人才,體現在國有企業上就是黨組織在國有企業管理者的選拔、考核、管理、賞罰之中都起著領導性的作用;同時,黨的紀律檢查機構對企業的職權監督和財務狀況也能夠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黨組織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和董事會、股東大會的民主決策也是相符的。因此,總體上看,黨組織與公司治理結構的功能和原則并不沖突,在重大問題上可以達成一致性,因此黨組織能夠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中。
二是提升國有企業經濟質量首先是要增強國有企業經濟活力,關鍵要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同時結合世界經濟發展態勢,在行業選擇、商品生產規模、商品定價等問題上做好長遠規劃,以市場需要為導向。另外還要探索企業管理新模式,充分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在計劃經濟年代,得益于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中國制造出了兩彈一星,并在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水利工程、醫藥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居于世界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時至今日,得益于黨的領導,我國國有企業在航天航空、基礎設施、航母建設等又贏得了世界的掌聲和尊重。毫不夸張地說,中國大型工程成就應歸功于國有企業,它們在增強經濟活力方面無可替代。其次是提升國有企業經濟質量要增強國有企業抵御經濟風險能力,包括內部經濟風險和外部經濟風險。特別是隨著我國參與世界分工程度的加深,以制度性危機為主的外部經濟風險越來越容易傳導到國內,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則是國有企業抵御經濟風險的強心劑。
2.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必須堅持全面從嚴治黨。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任務,在國有企業尤為緊迫。從中央專項巡視中管國有重要骨干企業發現的問題來看,有的企業黨組織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態度不堅決、執行不到位;違背黨的組織原則,用人不守紀律、不講規矩,“黨管干部”變成“一把手”管干部,搞“一言堂”、“家天下”,許多企業權力尋租、以權謀私問題嚴重,親屬子女圍著企業轉,靠山吃山、損公肥私;還有的則以改革為名,打著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旗號,賤賣貴買,大肆侵吞國有資產。更為嚴重的是一些管理人員利用掌握的國有資源,搞利益輸送,圍獵領導干部。而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企業黨組織主體責任缺失,管黨治黨不力,領導干部忘記了自己管理的是黨領導下的國有企業,黨的觀念淡漠、組織渙散、紀律松弛。國有企業中的這些現象嚴重損害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如果不做好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那么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也將失去正確的方向,從而使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受到侵蝕。
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絕對不是要獨攬權力,相反,是要從真正意義上實行民主管理。我國曾經在國有企業管理模式上創造了“鞍鋼憲法”管理模式,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隨著國有企業數量的下降和宣傳力度的不夠,鞍鋼憲法的經驗或是被淡化或是被刻意抵制。當前,我們應該充分借鑒歷史經驗,探索出符合我國國有企業發展實際的現代管理制度,將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真正落實到實處。選自國資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