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子不高,身著一套簡單工服,一絲不茍地帶隊進行接觸網作業……記者近日在河北保定白洋淀高鐵站工地上,見到了中國中鐵電氣化局集團一公司高級技師巨曉林。
看似“其貌不揚”的巨曉林,參加工作28年來,總計研發和革新工藝工法98項,創造經濟效益900多萬元。他主編的《接觸網施工經驗和方法》,也成為鐵路一線接觸網工的教科書。一名普通的農民合同工,現已成長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全國勞動模范,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堅守工地 奮斗在一線
1987年3月,24歲的關中漢子巨曉林離開家鄉,成為中國中鐵電氣化局集團一公司的一名普通農民合同工,從事接觸網施工工作。
當年,中國中鐵電氣化局集團的接觸網作業內容多以體力勞動為主,個子不高的巨曉林很不占優勢。此外,接觸網作業集多種專業知識于一身,對員工的技術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就連當時的許多大學生也未必能夠勝任,這讓只有高中學歷的巨曉林感到了壓力。
面對重重困難,巨曉林并沒有低頭。他不斷給自己鼓勁:農民工也要懂技術,技術好就不會被淘汰!白天,他認真總結技術要點與施工心得,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便追著師傅與技術人員問,直到徹底搞清楚為止;晚上,他會將當天學習的知識記錄在筆記本上,進行鞏固與消化。就這樣,巨曉林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就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接觸網工人,也為他日后成為一名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0年5月,巨曉林被選調到京滬高鐵參加施工技術攻關。初到京滬高鐵的施工現場,巨曉林每天連走路、吃飯時都會拿著筆記本。很快,各種施工標準與技術規范便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2013年9月,巨曉林和工友們又轉戰到合福高鐵。在這里,胸有成竹的巨曉林每天奔走在現場,對每道工序都認真思考,并帶領攻關團隊成員一起進行改進試驗。
公司領導也多次表態,希望他不要“逞強”,多從事更加適合的教學工作。但巨曉林始終把工地當作第二個家,不管被書記和隊長“訓”多少次,只要一有時間,他就會返回工地。
巧干創新 實現人生價值
1989年夏天,巨曉林參與北同蒲鐵路施工接觸網架線作業。這項工作每到一個懸掛點,都要有人肩扛電線爬上爬下。為節省工時,他嘗試用一個鐵絲套掛住滑輪,獲得成功。從那時起,他迷上了工藝改進與創新。
如今的高鐵施工與以往的普通鐵路施工相比,在工藝和標準的要求上有很大區別。為提高效率,巨曉林習慣性地琢磨起了工藝改進。
2011年,在京滬高鐵施工中,面對接觸網毫米級誤差的極高施工要求,巨曉林帶領QC課題小組,先是解決了H型鋼柱基礎下部調整螺母的問題,接著又探索研發了導線精調一次到位施工工藝。他主持發布的《提高京滬高鐵腕臂數據測量一次合格率》的革新成果,獲得全國工程建設QC成果發布會一等獎。
2012年,“巨曉林接觸網工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主要任務是進行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如今,工作室共完成項目合理化建議15個,工藝工法改進21項,QC成果2項,國家專利1項,實現科技成果轉化500余萬元。
不忘初心 保持淳樸本色
“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家級技能大師”“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不熟識巨曉林的人,往往會驚嘆于他身上的諸多榮譽光環。但只有巨曉林身邊的工友知道,走下領獎臺,回到施工工地,他還是那個淳樸的接觸網工人。
今年3月16日,全國兩會剛剛閉幕,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巨曉林便急忙乘坐火車回到合福高鐵的工地。第二天,當穿著工裝的巨曉林出現在施工現場時,隊長還責怪他為什么不休息幾天,他說:“班組的兄弟們都在忙活,我哪好意思啊!”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生活中的巨曉林也始終堅持著關中漢子的那份淳樸。但凡參加公務活動,他都乘坐公交或者地鐵。在合福高鐵施工的兩年多時間,他多次去北京參加會議和活動,幾乎每次買的都是普通列車硬座票。
(選自國資委網站)